logo
搜索
搜索
首页
行业资讯
联盟观点
市场动态
政策动态
企业动态
产业观察
项目动态
政策推动
政策研究
政策解读
产业研究
储能白皮书
全球储能数据库
研究报告
咨询服务
储能指数
产业标准
标准动态
已发布联盟标准
在编联盟标准
联盟标准章程
联盟标准符合性验证
钠离子电池测评
活动交流
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
创新大赛
论坛活动
百家讲堂
公益沙龙
项目考察
产业培训
国际交流
合作项目
全球储能联盟
储能联盟
联盟会员
储能专委会
联盟介绍
组织介绍
组织架构
联盟章程
联系我们
分支机构
辅助服务专委会
液流电池专委会
长时储能专委会
电子期刊
《储能产业趋势》
《储能政策月报》
《储能政策盘点》
CNESA标准
《全球储能市场跟踪报告》
登录
logo
首页
行业资讯
联盟观点
市场动态
政策动态
企业动态
产业观察
项目动态
政策推动
政策研究
政策解读
产业研究
储能白皮书
全球储能数据库
研究报告
咨询服务
储能指数
产业标准
标准动态
已发布联盟标准
在编联盟标准
联盟标准章程
联盟标准符合性验证
活动交流
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
创新大赛
论坛活动
百家讲堂
公益沙龙
项目考察
产业培训
国际交流
储能联盟
联盟会员
储能专委会
联盟介绍
联盟章程
联系我们
分支机构
电子期刊
《储能产业趋势》
《储能政策月报》
《储能政策盘点》
CNESA标准
《全球储能市场跟踪报告》
会员登录
未登录
登录
活动日历
储能峰会
创新大赛
百家讲堂
产业观察
首页
行业资讯
产业观察
文章详情
聚焦两会 | 曹仁贤、曾毓群、高纪凡、刘怀平热议储能
在 2025-03-06 发布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肯定了新型储能作为新兴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积极作用。未来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
两会期间,围绕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阳光电源曹仁贤、宁德时代曾毓群、天合光能高纪凡、通威集团刘汉元、
昆仑互联刘怀平
等代表建言献策,与往年相比,今年有关于储能的发展更加聚焦电站收益和多样化场景应用。
曹仁贤: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提交了《关于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完善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的建议》以及《关于与周边国家构建碳市场跨地区链接,推进碳市场国际化的建议》两份议案。
曹仁贤建议,在我国西北可再生能源富集区或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域成立电力期货交易所,或在现有期货交易所研究、增加电力期货品种,进行试点交易,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后再扩大交易范围。他认为,结合我国国情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将加强期货市场与现货、中长期市场的协同,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此外,曹仁贤还表示,结合新能源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在电力期货市场建立后,建议着重开发符合新能源发电特点的合约种类,赋予期货市场更大的绿色价值。
曾毓群:提升新型储能的市场化运用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认为,新型储能是支撑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国际能源竞争的战略新领域。当前,我国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尚不完善,
储能电站面临调用少、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等问题
,储能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希望进一步完善市场参与和保障机制,提升新型储能的市场化运用水平,加快推动储能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在曾毓群看来,需要完善的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主要包括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拉大峰谷价差
,为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创造合理的盈利空间;
二是丰富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交易品种,
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向电力用户侧分摊,让储能成本得以合理疏导;
三是完善容量补偿机制
,加快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核定规范和实施细则。
安全保障方面,曾毓群建议,借鉴电力行业定期检修机制,建立适用新型储能的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形成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具体检测方案,
明确储能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检测条件、方法和周期等
。他表示,
定检机制将及时剔除“带病”储能,
确保储能电站在全生命周期内安全可靠,为储能产业实现高水平运用、转向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高纪凡:综合整治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大力发展智能微电网
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
今年准备了4篇议案,围绕《民营经济促进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招标投标法》几部法提出修法相关建议;9篇建议,聚焦综合整治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防范“内卷外溢”引发光伏产业出口风险,大力发展智能微电网新型储能等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展等议题建言献策。
据高纪凡介绍,2024年,光伏行业出现了新变化。面对强烈的用电需求和零碳电力需求,天合光能确定从原来的双轮驱动走向全面解决方案战略,以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整体解决方案、系统解决方案、产品解决方案四位一体进行发展,以终端的解决方案为引领,同时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场景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改变过去以供给为导向,推动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创新,并与AI技术、互联网技术融合协同发展。
刘怀平:推动钢铁企业构建以储能为核心的电力闭环运行网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认为,钢铁行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能源消耗占全国总量的11%,碳排放占比达15%,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推动钢铁企业构建以储能为核心的电力闭环运行网络,提升现有能源系统运行效率,对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刘怀平认为,我国钢铁行业与储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仍面临三方面挑战。
一是市场分割机制阻碍规模效应。
当前,我国电力市场在“省为实体”的传统框架下呈现显著的区域割裂性,部分省份为保障本地发电企业利益,储能设施参与需求响应的准入标准和补偿机制存在地方保护倾向,导致具备跨省调节能力的大型钢铁企业储能系统无法发挥规模效应,钢铁企业投资决策面临多重不确定性,政策离散性与市场碎片化形成负向循环,已实质性延缓储能在钢铁行业的渗透速度。
二是储能技术多场景适应性不足。
目前,在钢铁行业新型储能项目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绝对优势。然而,锂离子电池在钢铁行业多场景适配中存在显著短板。
三是单一收益模式制约应用潜力。
钢铁生产连续性极强,电弧炉、连铸机等核心设备的负荷突变频繁,单纯依靠“两充两放”策略无法与产线用能需求动态匹配,这种单维度收益结构导致钢铁企业更倾向投资确定性强但降碳效应较低的传统节能技术,限制了储能在钢铁行业的广泛应用。
为推动钢铁行业与新型储能技术协同发展,刘怀平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健全市场协同机制,促进储能规模化发展。
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建立跨省储能调度平台,破除行政壁垒,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储能资源共享网络,探索适合钢铁行业的容量补偿机制,对参与跨区域调峰的储能设施给予适度财政支持,促进规模化储能部署,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提升。
二是推动技术场景适配,构筑多元化技术格局。
通过发展多元储能技术路线,破解单一技术风险,以满足钢铁行业多场景及极端环境储能需求。
三是创新价值实现机制,拓展综合收益维度。
支持钢铁企业将储能设施深度嵌入钢铁企业的综合能源系统,通过与光伏风电、余热回收、氢能制备等场景的联动优化,开发动态充放电策略,提升绿电消纳与经济性空间。
完善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和辅助服务交易规则,探索跨时段套利、容量租赁、调频服务等组合收益模式,允许储能资源纳入虚拟电厂聚合交易单元。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与储能调节能力价值衔接,试点将储能调峰贡献转化为碳减排积分,探索绿证核发、用能权交易创新路径,建议重点企业在沿海高电价区域先行建设集成化示范项目,形成可推广的商业模式经验,为完善市场机制提供实践支撑。
刘汉元:大力支持“源网荷储”,鼓励智能微网、虚拟电厂投资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就加大力度支持我国“新三样”产业链出海、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他呼吁,政府积极引导,加大政策驱动力度,推动中国“新三样”产品及全产业链集体走出去,有力支撑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支持中国企业、中国资本加快出海步伐,为当地打造可再生能源发电基础设施,既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创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又使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获得合理收益。
他还建议:“面对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国际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建议加大政策措施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和加快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应用,扩大装机规模,同时兼顾其他能源的发展,有力支撑我国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同时,刘汉元指出,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季节性特点,高比例接入电网客观上加大了电力供应的保障难度。此外,我国电网的建设也滞后于可再生能源发展,输配电环节的诸多问题使得消纳问题日益凸显。加快推进电力系统转型升级,加速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已迫在眉睫。
对此,刘汉元建议:
一是加快特高压外送通道及跨省跨区通道建设。
进一步加快推进已规划特高压建设,并适度超前规划和启动新的通道建设。同时,要加快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提升电网互济能力,充分利用邻近省区调节能力,有效提高消纳。
二是大力支持“源网荷储”项目发展,鼓励智能微网、虚拟电厂等新型示范项目的投资建设。
通过打造智能微网,实现局部区域内的能源优化配置和供需平衡,通过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电源与负荷资源,参与电网调峰和需求响应,增强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进而提高分布式项目的整体消纳和经济性。
三是加快打造我国综合储能体系,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推动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项目建设,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储能系统。
四是用AI为新型电力系统赋能。加强跨领域合作与创新,推动AI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