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技术的安全与创新是储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关键议题。2025年8月8日,北京新型储能技术安全与创新沙龙(第一期)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沙龙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中心与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联合主办,旨在探索“符合北京地区特点的新型储能技术安全与创新路径”,本次活动聚焦电池本质安全与设计探索,为北京储能产业的安全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唐亮主持活动
主旨报告环节:多维度剖析储能电池技术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徐航宇带来了题为“固态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他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当前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剖析。从核心材料特性的讲解,到先进制备工艺的介绍,细致入微地阐述了该技术所具备的显著优势以及亟待突破的难点问题。同时,徐总监还对固态锂离子电池在未来储能场景中的应用前景展开了极具前瞻性的展望,引发了在场听众的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陆雅翔围绕“钠离子电池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分享。陆雅翔研究员长期专注于二次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此次报告中,她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钠离子电池在资源储备、成本控制等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机遇。与此同时,她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直面该技术在能量密度提升、循环寿命延长等关键技术层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为钠离子电池的技术攻关以及后续的产业应用清晰地理清了思路,为相关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陈翔聚焦“人工智能辅助锂电池材料设计与健康状态估计研究”这一前沿领域进行了精彩汇报。陈翔深耕能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致力于将多尺度模拟计算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性地提出了锂键化学等一系列全新概念,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报告中,他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为锂电池材料研发赋能。从大幅加速材料筛选的高效过程,到精准估计电池健康状态的创新方法,为锂电研发领域注入了智能“新引擎”,开拓了行业技术创新的全新视野,让参会人员深刻领略到了人工智能与锂电技术融合所带来的巨大潜力。
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许晓元就“锂离子电池系统浸没消防技术研究”这一关乎储能安全的重要课题进行了详细汇报。许晓元长期致力于锂电池火灾防治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她围绕锂离子电池火灾的独特特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浸没消防技术的核心原理、适用的具体应用场景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实践难点。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技术演示,为储能系统的消防安全保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专业解决方案,极大地提升了参会人员对锂离子电池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和应对能力。
专题研讨环节:共探产业安全发展路径
专题研讨环节,四位演讲嘉宾与来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防火研究所、华能集团清洁能源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海博思创、新源智储等企业的代表围绕“储能对于电池本质安全的应用需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规模化应用前景和可能存在的问题,AI 在电池研发的应用,冷却液对电池安全的提升”等议题,开展了深度交流研讨。在提问交流环节中,专家针对现场观众提出的固态电池产业化成本控制、AI 辅助电池研发落地难点、钠离子电池特定场景适配性等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此次沙龙汇聚科研机构专家与产业代表,通过主题报告、专题研讨、互动交流等环节聚焦电池本质安全与设计探索,为破解北京储能安全发展瓶颈提供了实践思路,有效推动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后续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将继续围绕符合北京地区特点的新型储能技术安全与创新路径系列研讨,筑牢储能安全根基,助力北京新型储能产业安全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