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华民,男,1955年4月出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首席科学家。曾荣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等荣誉称号。是我国电池领域杰出专家,国际电工委员会液流电池标准负责人
研究领域为先进能源关键材料及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开发
2. 液流储能电池键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开发,液流储能电池的系统集成
3. 可再生燃料电池键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开发,可再生燃料电池的系统集成
张华民研究员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及工程应用,取得多项原创性学术成果和技术突破,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首届全国争先创新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辽宁省企业重大成果奖、中国电化学贡献奖、中国电工协会“突出贡献奖”等多项科技奖励;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和产业链;以无形资产向企业转让专利60余件,先后创立了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两个产业化企业,建成了年产300兆瓦液流电池储能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领军国内外液流电池标准制定,牵头编制了包括首项液流电池国际标准、首批锌基单液流电池行业标准在内的22项标准,引领全球液流电池技术发展,是我国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领域一位杰出学术带头人。

黄学杰,男,1966年7月生,1993年毕业于荷兰Delft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1995年在德国Kiel大学做博士后,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物理于器件实验室副主任,固态离子学课题组组长,清洁能源中心常务副主任。
主持物理所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工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求是杰出青年奖。近年来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超过10项获得授权。
以物理所N02组二十多年来核心技术为基础和联想、地奥等成立了苏州星恒,2005年中国第一条专门的大容量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生产线在苏州投产,制造的高功率、大容量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成功应用于“超越”系列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自行车和其他重点项目。物理所-苏州星恒联合承担863计划新材料和纳米专项重点课题以及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是863“十五”的三个亮点课题,参加“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正在开发的新一代储能电池技术将为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作出显著贡献。
承担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研制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已应用于氢混电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进入示范运行。

胡学浩:中国电科院原副总工程师,国家新能源研究及培训中心副主任、IEEE学会PES北京分会主席、博士生导师,曾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在美国德州大学进修约2年。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规划及运行的模型研究及计算机程序开发、核电站模拟及接入系统可靠性分析、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胡学浩负责完成的“核电站模型及中期动稳程序”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曾发表国内外科技论文30余篇,已出版译著和书籍6本,其中“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的开发及其推广应用”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胡学浩曾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于1998年被授予“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王芝茗,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副局级调研员,原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动力与电气科学技术及电 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辽宁省电力行业协会技术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电网运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度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是国家电网公司专业管理专家。在长期的科研项目及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以及解决重大技术疑难问题的能力。

肖立业,男,1966年8月出生, 博士,研究员,博士导师,主要学术兼职:Global Energy Prize国际奖励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Cryogenic Engineering Committee成员、International Magnet Conference Organization Committee 成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电气工程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等,也是《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Cryogenics》、《CSEE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system》、《智能电网》等学术期刊的编委。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荣誉奖章、2017年带领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创新群体项目资助。
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973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近30项,合作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主持编著《超导电力技术》(电气工程大典第八卷第19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智能电网》等。代表性成果:带领团队于2011年研制成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并投入示范运行,被两院院士评选为当年度我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13年研制成世界首条并网示范运行的直流高温超导电缆(360米/10kA),该超导电缆也是国际上传输电流最大的高温超导电缆。近年来,致力于智能电网技术的创新研究,在广域可再生能源时空互补性、智慧微能源终端与运行控制、智能电力设备、先进电力储能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

蔡文斌,内蒙古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规划评审部部长,高级工程师,1977年11月生。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规划工作,致力于电力市场分析、新能源消纳、新型储能、柔性输电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蒙电英才”电网规划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带头人,主持了多项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科技项目研究工作,包括《电网规划辅助决策平台》、《高比例新能源消纳仿真与规划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及智能决策系统研究》等。此外还参与了多项内蒙古自治区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包括《中长期电源结构优化研究》、《内蒙古电网储能规划研究》等。近年来,在各类核心期刊及EI会议发表电力系统专业类论文7篇。获得各类专利3项。

缪永华,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产业集团总裁,1982年生,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储能技术应用和研究工作,带领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规模化储能系统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试验、运行全流程技术配套,研发成果大量供应发输配用各个环节,并成功开发了210Ah大容量、长寿命、高安全电力储能用磷酸铁锂单体电池技术、单舱大容量储能系列产品及新一代MUSE1.0液冷系统,负责建设了国家电网电网侧首套储能系统项目(镇江)。承担了国家级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及技术改造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及江苏省战略新兴项目,发表期刊论文5篇,申请专利50项。

唐西胜,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研究员、博导,IEEE高级会员,IEEE PES储能技术委员会(中国)秘书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储能专委会/分布式发电与配电专委会委员,全国微电网与分布式发电标委会委员,全国电压电流与频率标委会委员。致力于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分布式电力与储能、交直流微电网等研发,主持了几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科技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专著《电力储能技术及应用》获得2021年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作为召集人制定国标《中低压直流配电网电压导则》、《户用光储一体机测试规范》。

祁富俊,苏州钧灏电力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1969年1月生,同济学士、复旦大学硕士,熟练德英双外语。个人拥有储能和相关控制部分的十六项专利。主要从事微电网系统,场站级能源控制系统以及综合能源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领导公司承接国内外多个微电网业务并开拓了海外市场,公司在2021年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民营企业,公司成立至今一直保持盈利并稳步增长,主要业务遍布分布式发电、微电网系统集成和工程实施等。公司技术团队主持研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微电网优化规划设计平台、通用化微电网中央监控系统,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远程云运维平台等。所开发的设备先后在国内外参与了包括马尔代夫海岛微电网项目、河北西柏坡10KV中压微电网、云南西双版纳中小容量弱互联微电网、雄安王家寨风光储热微电网等不同类型的数十个工程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已申请与项目相关的6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和13项软件著作权。

赵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南方电网公司战略级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广东特支计划人才,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与试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储能专委会委员、IEEE PES中国区电动汽车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技术分委会委员,主要从事新能源及先进储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直流配网及高效电力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3项、其他项目1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七)、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排名第一)。主编出版专著《电力需求侧节能技术》、《电动汽车充电与运营技术》,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或参与编写国家及行业标准10余项。

禹海峰,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1987年6月生。主要从事新型电力系统研究、电网规划、系统安全稳定分析、储能技术研究及规划、新能源消纳能力研究。参与筹划和实施湖南第一批电网侧、电源侧储能示范工程,主持编制湖南首份储能规划、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主持多类大型主电网规划及系统分析专题研究,专责负责省部级科技项目2项(在研),近两年获地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专利20余项、专著2本,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湖南电机工程协会电力系统/储能专委会委会。

董凌,女,教授级高工,2017年2月至2020年4月任国网青海电力调控中心副主任,2020年4月至今任青海绿能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
有丰富的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新能源并网消纳、电力市场、能源互联网等方面经验,主持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重大专项、国网公司总部项目等大型项目二十余个,获省部级奖5项。代表性成果包括省域全清洁能源供电工程实践、基于区块链的共享储能等。国网公司总部科技项目指南编写专家组成员、验收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奖专家库成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电能技术专委会委员。

王冬容,国家电投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力”)总裁助理兼战略规划部(改革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总经理,博士,正高级经济师,1975年1月生。主要从事能源经济、政策、电力市场、需求响应、能源服务、能源互联网研究及实践,深度参与了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著有《电力需求响应》、《走近虚拟电厂》。参与联合创建新型储能国家创新中心并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国务院参事室能源改革课题组,主持国家能源局课题《国际电力市场改革比较研究》,牵头翻译《全球电力市场演进》。组织公司新战略和新“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负责科改示范、军民融合、“三新”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培育和重要新业态公司(储能、地热能、光伏彩色化加工与应用、县域开发和乡村振兴)筹建、推动多个先进能源新技术成果转化、打造多个能源新赛道独角兽企业,主持多个中电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创建。主持或主要参与的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能源研究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软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等。

苏麟,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技术创新与产业策划中心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1980年1月出生。从事智能电网、综合能源和新型储能等领域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工作。主持过三峡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电化学储能电站等多项大型储能电站示范工程设计工作。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项、电力行业优秀设计/咨询成果一等奖10余项。入选中共江苏省委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荣获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力优秀青年工程师奖”、“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优人才”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