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来小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1959年1月生,主要从事电能存储与转换技术、超导电力技术和电动汽车技术等前沿学科及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项目(包括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电池储能技术公司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孟琳,江苏恒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博士/高级工程师,1978年11月生。长期从事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带领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锌溴液流电池从电极、隔膜等关键材料到电堆的连续化生产,并成功开发出国内首台套MWH锌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负责建设了青海省首座光储充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及企业研发转化项目;主持或参与制定多项液流电池行业标准;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获得超过二十项液流电池结构设计、电池材料、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国家专利。

裴哲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与新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能源行业风电技术委员会并网与运行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IECTC57/SC8A/SC8B专家。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水电和新能源调度运行管理工作。

严川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辽宁省先进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现为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分会专家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等。从事液流电池及其储能研究20余年,对全钒液流电池的电化学过程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开发了电解液、隔膜、双极板等关键材料以及电堆结构设计与集成应用技术。主持863/973课题2项、国家基金项目3项、地方重点项目多项。获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起草行业标准1项。

郑耀东,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1964年12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梯次利用动力电池规模化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公司重点科技项目“含波浪能发电系统的海岛智能微网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多技术融合的多旋翼无人机系统应用技术研究”、“混合储能在海岛微电网的应用研究”。著有《中国南方电网调度管理规程》等。

衣进,长飞科创基金投资合伙人,MIT机械工程博士。主要从事硬科技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早期项目孵化及投资。曾任新天域资本(鸿为资本)合伙人,负责完成十余个项目的投资、管理及退出。曾任应用材料公司的储能产品部门创始团队成员,也曾在MIT从事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的材料研究。在硬科技及新能源等相关领域积累了20余年的投资及技术产业化经验。发表SCI论文多篇,拥有三项授权美国半导体工艺设备及储能技术发明专利,参与编写储能专辑一部。

李泓,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1970年4月生,于1997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高容量纳米Si负极材料,2005年提出元宵结构纳米硅负极综合解决方案,入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纳米硅负极材料在1997年开始获得系列核心材料授权专利,历时20年研究,实现技术转移,2017年在江苏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开始产业化。提出和发展了基于原位固态化技术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电池技术,推动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技术和高通量计算技术发展。

郑华,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副教授。IEEE PES(中国区)储能技术委员会储能市场与规划分委会秘书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辅助服务专委会秘书长(筹),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委员等。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储能技术、电力市场、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等方向。主持多项部委、企事业横纵项科研课题及其任务。2018年首创共享储能理念及其框架体系,主持新疆、宁夏、甘肃等储能规划、储能运营、控制策略等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2016年参与浙江嘉兴城市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研究等工作;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行业/团体标准5部,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参编专著3部。

俞振华(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俞振华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取得美国佩珀代因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是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北京海聚工程特聘专家、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中关村青年联合会首届委员。
个人履历: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
研究生毕业于美国佩珀代因大学;
2006年创立普能公司,专注于研发和制造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B),用于解决新能源发电入网的技术瓶颈; 2010年,普能被评为全球Cleantech100,并获得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的专项支持;入围国家电网张北风光储一期项目;
2011年底,参与创建睿能公司,致力于储能在电力级市场的应用;
2012年,发起创建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是中国第一个专注在储能领域的社团组织,致力于通过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储能应用的推广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
http://www.cnesa.org/union/?column_id=22
2016年,担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http://www.cbea.com/html/www/hydt/201609/ff80808156cefd4b0157751a45101f1b.html
社会兼职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
http://www.cnesa.org/union/expert/?tag_id=2&page=2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https://www.cers.org.cn/site/content/319483314f0bc7bd9ac432d27a52be27.html
全国液流电池标委会委员;
http://org.sacinfo.org.cn:8088/tcrm/recruit-index/notice/2223.do?menuitem=1
全国电力储能标委会委员,参与储能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
电机工程学会储能专委会委员、电机工程学会能源系统专委会委员;
IEEE PES储能技术委员会(中国)副主席。
http://www.iee.ac.cn/xwzx/kydt/kxdt2020_176284/202110/t20211027_6230929.html
研究领域
全球储能技术与产业研究
研究项目 更新到官网:http://www.cnesa.org/union/expert/?tag_id=2&page=2
Research contributing to the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s Guiding Opinions on Promoting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first national-level policy on energy storage.(2016)《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专项课题研究
2016年,俞振华先生作为课题牵头人,开展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委托课题。该课题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牵头,联合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等机构历时两年完成编制工作。 在课题中,把控研究思路,指导研究方向,带领团队开展了储能产业链,储能标准,储能政策,储能经济性,储能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储能商业模式,储能技术路线共七项专题研究,确立了从七个方面如何更好的发展储能,支持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策略,这些策略最后呈现在指导意见这一政策中。
辅助服务市场储能发展及应用分析 (2018)
2018年,俞振华先生作为课题牵头人,开展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辅助服务市场研究课题,针对储能目前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现状和障碍进行了梳理,并针对这些障碍提出政策建议。
Research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Energy Storage in Ancillary Services Markets(2019)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研究
2019年,俞振华先生作为课题牵头人,受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委托,在清华大学,南方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青海省电力公司的协助下,基于2018年课题的研究成果,接续开展了本课题,主要分析美国加州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以及山西、广东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并借鉴美国经验,为中国辅助服务市场改革提供建议。
Critical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for Grid-side Energy Storage.电网侧储能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受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委托,俞振华先生作为课题牵头人之一,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联合清华大学,南方电网公司一起,针对电网侧储能的市场参与主体,参与方式,政府如何监管等提出了一整套的方案,并根据电力市场的改革进度,根据不同阶段设计了不同的模式和监管方式。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专项, 高安全性长寿命储能型固态电池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项目(2018YFB0905405);(2018-2021)
参与课题组的子课题, 固态电池储能系统构建及示范与标准研究,工作组成员,搭建不同类型固态电池储能成本模型,测算储能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度电成本,并开展相关评价工作,支撑相关标准建设。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能源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储能专题研究
俞振华先生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参与《能源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储能专题的研究,系统梳理了储能领域“十三五”期间的技术发展成果,并对“十四五”期间储能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目标进行研判。
New Energy Storage Capacity Cost Grooming Mechanism(2021)新型储能容量成本疏导机制研究
2021年,受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委托,俞振华先生作课题负责人之一,与国网能源研究院共同开展《新型储能容量成本疏导机制》研究,结合储能示范项目,梳理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现状、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系统研究容量成本疏导机制,并提出完善相关政策或市场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论文著作
[1] 张静,岳芬,俞振华,来小康,张华民,陈海生,王子冬.2013年储能政策和产业盘点[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4,3(01):78-80.
[2] 俞振华. 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C]//.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出版者不详],2018:120.
[3] 陈海生,刘畅,徐玉杰,岳芬,刘为,俞振华.储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战略地位和作用[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10(05):1477-1485.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1.0389.
[4] 朱寰,徐健翔,刘国静,岳芬,俞振华,张兴.英国储能相关政策机制与商业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11(01):370-378.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1.0290.
[5] 朱寰,刘国静,张兴,岳芬,俞振华.天然气发电与电池储能调峰政策及经济性对比[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10(06):2392-2402.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1.0263.
[6] 俞振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19):26-28.
[7] 俞振华,宁娜.中国光储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外能源,2020,25(04):89-92.
以上七条:来自知网
[8]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0-202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678550185251710&wfr=spider&for=pc
[9] 《储能产业发展蓝皮书》
获奖记录
2016年度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钟海旺,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EEE高级会员,入选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研究方向为智能电网优化运行与电力市场。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项目4项。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等联合授予的Scopus亚太青年科学家奖,获省部级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一等奖2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担任IEEE PES需求响应工作组Chair,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 D2.53电力物联网工作组秘书,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中电联人工智能标委会委员。担任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青年编委,《发电技术》期刊编委。

孙骁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规划部副主任,1974年5月生,从事电力系统规划工作,熟悉西北新能源运行及发展。在新能源参与一次调频、新能源参与电力电量平衡、新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方面,有较多研究。其提出了国内第一个风电、光伏与火电、水电协同进行一次调频的差异化参数及方案,并在西北推广应用。提出了考虑新能源预测可信度的电力电量平衡方法,找到了常规电源不足开机的负备用理论,提升了西北新能源消纳水平。主持能源局委托、世界银行单笔资助最大的“十四五”规划类项目《西北地区新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规划研究》。

张剑辉,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张博士具有近20年电力电子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品研发及高级技术管理经验,拥有20余项国内外技术发明专利,10余篇学术专刊论文。张博士是国家特聘专家,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科学技术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张博士于2011年创建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海博思创在储能系统业务领域深耕10余年,项目累计装机超过2GWh,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李先锋,现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储能技术研究部部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近年来在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发成果,技术成果应用于多项MW级以上商业化储能系统。获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在J. Am. Chem. Soc., Joule, Energy Environ. Sci.,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Adv. Mate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引用10000余次。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3)、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2)、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排名1)等重要奖励。

别朝红,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92、1994年获山东工业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14年7月至2014年10月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高级研究访问学者,1998年至今于西安交通大学任教。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副院长、书记。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TC8)微网工作组召集人以及两项微网国际标准的负责人、国际供电会议组织(CIRED)中国国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曾嵘, 1971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
现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从事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中的电磁暂态及其防护、电磁环境与电磁测量、直流电网及其关键装备、紧凑型线路、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先后负责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973、86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直流输电国产化与特高压输电等几十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青年科技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电网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南方电网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多项科技奖励,并获首都劳动奖章。 [2]
现为IEEE senior member,CIGRE SC C3委员会中国代表, CIGRE WG C4.26 秘书长,IEC TC 22 / WG 19 委员,全国高压直流输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委员、电磁干扰专委会变电站电磁环境学组副主任委员、高压专委会高压测试技术及设备学组副主任委员,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高压电气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负责及参与输变电等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