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首页 政策推动 政策解读 文章详情
零碳园区新政引爆储能新赛道
在 2025-09-10 发布

工业园区,作为中国经济的“主战场”,正成为脱碳攻坚的“最前线”。从上海到内蒙古,多地政府已明文规定,园区配储比例需达15%-30%。这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破解绿电供需矛盾的核心钥匙。一个属于储能的“园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从试点到国家战略,零碳园区政策演进之路

我国园区低碳化发展经历了生态园区、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零碳园区多个阶段。

“十一五”期间,原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纳入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内容。

进入“十二五”,低碳园区制度体系逐步细化,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展两批次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论证实践。

“十三五”时期,国家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升级发展要求,并将碳排放强度正式纳入考核。

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国零碳园区建设从地方试点跃升为国家战略,2025年三部委重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零碳园区建设从探索试点迈向系统部署阶段。

配储15%-30%!各地零碳园区的“标配”与“刚性需求”

从国家层面的任务布局可以看到,能源结构的绿色化、基础设施的改造和能碳管理提升的要求,促使着调节资源在系统中的建设应用。

从国家到地方出台的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或相关标准中,通过直接的配储要求或间接的约束性指标引导,推动影响着储能配套装备。其中:

上海市-要求储能系统配置比例≥15%(创建单位)至≥30%(标杆单位)。

江苏省-要求园区内新型储能容量≥日均用电量的10%

四川省-在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新型储能系统容量占园区日均用电量比重”评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建设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智能配电网,储能配置比例≥15%(创建阶段)至≥30%(标杆阶段)。

湖南省-要求储能配置比例≥15%

除上述区域外,山西、吉林、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福建、云南、广东、重庆、浙江、河北、陕西、宁夏、贵州也纷纷出台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或评价要求,通过推动绿电直供源网荷储的方式,强化绿电消费比重和消纳水平评价,以落实园区用能的零碳化。

表 1 “十四五”以来部分地区零碳园区政策汇总

零碳园区实践路径:绿电直供、源网荷储

零碳园区构建需要多方面协同降碳,其中核心之一需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通过非化石能源的高比例替代降低碳排放总量。

此外,非化石能源的利用还可降低园区能耗双控的考核要求,故此在园区开展以风、光为主体的绿电直供、源网荷储建设,成为高耗能、高碳排行业的热点关注。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下发2025年、2026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重点用能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文件重点指出,在电解铝行业基础上增设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各省中,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2025年要求绿电使用比例为25.2%~70%,数据中心则均为80%

这些重点考核的行业场景中,对绿电的消纳能力、供电稳定性均有严格要求,均需要通过储能等灵活资源进行科学调节,新型储能在此类场景的应用机遇不言而喻。

谁是最大市场?透视各省潜力排序

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版),我国省级国家级园区2543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52家,省级开发区1991家。以上园区覆盖80%工业企业、产生50%工业产值、90%的创新、60%能耗、31%碳排放。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园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四川、湖南、浙江、安徽、湖北等地,是园区绿电发展的优势机会区域。

若针对企业型开展企业园区级绿电替代,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福建、湖南、湖北、四川、湖北等省份,以上也是优势探索区域。

图:我国各省园区数量(个)

图:我国各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个)

数据来源:各省统计年鉴


从各省高耗能行业用电总量来看,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广东、江苏等地高耗能行业用电总量较大。

从发展情况看,可再生能源大省具有绿电开发直供的优势,而对于东南沿海省份,则需要通过购买绿电或绿证的方式实现用能的绿色转型。所以可以看到,新能源优势省份针对高耗能园区开展集中式新能源开发直供,通过配置储实现“发-储-用”闭环实现用电的保障,在多个项目中已实践探索。

而东南沿海及人口土地资源紧张省份,通过与分布式能源相匹配的源网荷储模式,与外购绿电形成互补,是经济高效解决园区能源优化的主要手段。

图:我国部分省份高耗能行业用电量排名(亿千瓦时)

注:未统计数据中心类用电

数据来源:各省统计年鉴,数据年份2021


新型储能园区应用意义:

能源绿色化:储能推动新能源就近消纳,实现用能安全保障

用能高效化:储能优化能源配置,降低园区综合用能的成本

源荷协调化:储能充当“能源调节中枢”,破解供需失衡难题

交易灵活化:储能激活多元市场机制,构建商业盈利新生态

典型案例:

(一)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全球首个实现“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闭环的园区,80%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及储能,20%通过智能电网调节绿电交易补足。已形成动力电池、电动重卡、绿氢制钢等产业集群,年减排达1亿吨,规划2025年实现3000亿元绿色产值。其“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和产业共生网络尤为突出。

(二)北京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国内首个获得可再生能源“碳中和”认证的园区,构建集风、光、燃、储、充于一体的智能微网。以自主研发的能源聚合平台为顶层中枢,构建“网-源-储-荷”四层协同架构。“源”层面构建“风电+光伏+微燃机”的多元供给矩阵,包含2台总容量4.8MW的风机、1.3MW分布式光伏、1台600kW+2台65kW微燃机,满足不同工况下的基础能源需求;“储”层面,部署“钒液流+锂电池+超级电容”的混合储能系统(总容量2.9MWh),针对风电/光伏的波动性,通过不同储能技术的互补(钒液流长时储能、锂电池短时调峰、超级电容平抑波动),实现功率平滑;“荷”层面,将园区负荷分为“刚性负荷”与“柔性负荷”,通过平台动态标记负荷优先级,在能源紧张时优先保障刚性负荷,柔性负荷自动调峰;“网”层面,基于AI算法动态匹配“源-储-荷”需求。

(三)江苏江岛智立方零碳园区。南京市首个零碳园区项目,采用“光储直柔”技术,通过直流配电减少交直流转换损耗。屋顶光伏年发电量超200万千瓦时,结合AI能源调度系统,可再生能源自给率达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