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

首页 行业资讯 项目动态 文章详情
第五届储能安全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讨会隆重开幕
在 2025-10-16 发布

2025年10月16日,第五届储能安全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合作研发”研讨会在天津梅江中心皇冠假日酒店隆重开幕。

本届论坛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共同主办,恰逢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与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60周年,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汇聚了政、产、学、研各界力量600余人现场参与,线上观看人次突破4万,共同为储能产业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本届会议的成功召开,还得到了科华数能、远景能源、天合储能、派能科技、西清能源、融和元储、采日能源、壳牌(中国)、精控能源、东方日升、CSA集团、苏州UL美华认证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盛会启幕

汇聚行业领袖,共绘安全蓝图

开幕式汇聚了行业主管部门、权威专家与企业精英,国家能源局安全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相关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张来斌,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以及各主办方代表共同出席。

孙正运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开幕式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主持。

李斌

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斌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电化学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要素,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事故频发,已构成系统性风险。他强调,储能安全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问题,必须通过多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用协同,构建科学、国际共识的安全评价标准体系,将储能安全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最大增量”。

陈海生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所长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所长陈海生在致辞中表示,储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安全仍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全球储能事故频发,为行业敲响警钟。为应对挑战,全行业正系统构建安全防线:政策层面,国家出台加强储能安全管理的顶层设计;标准方面,迈入强制安全新阶段,国内首部强制性国标实施,国内外监管趋严;技术层面,真机燃烧测试成为验证安全、赢得市场信任的重要方式。

前沿洞察

院士专家论道,聚焦技术攻坚

 

主论坛报告环节,聚焦从材料、电池、系统到评价标准的全链条安全技术。

张来斌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来斌教授在《深部地下空间储能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报告中指出,利用深部地下空间进行物理储能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他系统阐述了深地储气、储氢、碳封存、压缩空气储能及储氦五大关键技术及其风险挑战,并强调只有把安全问题做好了,深度储能空间的运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孙金华

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金华教授系统阐述了《电化学储能火灾防控基础与技术研究进展》。他指出,电化学储能高速发展的背后,火灾安全是核心痛点,为此提出构建“本征安全、过程安全、消防安全”三道防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研发高安全材料提升电池本征安全,利用智能监测和隐患处置将故障“扼杀在萌芽状态”,发展精准灭火技术实现“小火不成大灾”。最后,孙金华呼吁必须要加强行业自律,坚决破除价格内卷的非理性竞争,价格内卷的最终结果一定是产品质量下降、安全事故上升、行业生态破坏,要以标准与创新共同护航行业安全、高质量健康发展。

谢佳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谢佳教授在《锂电池热失控阻断策略和关键材料》报告中,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了电化学储能的安全风险:以20尺314Ah储能集装箱为例,蕴含的能量高达100GJ,相当于24吨TNT。他强调,储能安全还是需要从本体出发,要么不出现热失控,出现热失控尽量少放出能量,不要出现火烧连营的现象,再加上应急处置,这样才能提升整体安全性。基于对热失控链式反应三个关键阶段的深刻理解,他提出构建电池本体的“三道防线”,并指出研发本体热失控阻断策略和关键材料是实现阶段性精准阻断、从源头上提升安全性的核心攻关方向。


陈浩森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陈浩森教授在《面向本质安全的智能电池技术》报告中指出,为实现电池的本质安全,需借助AI智能技术突破传统电芯的感知与处置瓶颈。目前AI在电池领域,其团队重点聚焦AI for Service研究,即通过智能化方法实现电池状态的精准预测与高效管理。为此,团队研发了内植入芯片传感器,可实现温度、应变、气压及五类特征气体的多维信号实时监测。该技术将电池内部状态从“黑箱”转为“白箱”,形成了独特的“电池指纹”,为实现早预测、早预警、早处置提供了关键数据基础,并已在产业合作中推动国产智能传感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李晋

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副所长李晋研究员在《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安全评价技术》报告中指出,针对全球储能电站火灾多发的严峻挑战,天消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合作研发",构建了一套覆盖“单体-模组-簇-系统-电站”全层级的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评价体系。该体系提出了包含动态与静态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形成了量化的安全性能分级技术。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国内外储能的安全评价,并推动了多项国际国内标准立项,为提升储能安全水平、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的“中国方案”与技术支撑。


王芳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芳在《储能电池安全技术研究及评价》报告中指出,储能电池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覆盖“全应用场景、全生命周期、全产品层级”的系统性安全评价体系。王芳认为,安全是储能及新能源汽车领域“一票否决”的根本红线,她基于大量事故分析指出,储能安全必须从单一的电池本体安全,延伸至与具体应用场景、实际工况紧密结合的全链条系统性安全,并通过覆盖设计、应用、使用与管理的全链条体系,持续推动安全技术的提升。

重磅发布

储能行业《自律实践指南》

 

活动现场,一项关乎储能产业未来健康发展的里程碑成果——《集装箱锂电池储能系统自律实践指南》重磅发布。该文件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牵头,联盟常务理事会成员等25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发起制定,是行业首份针对集装箱锂电池储能系统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也是行业首次将共识转化为系统性实践规范。



海博思创、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华能清能院、中车株洲所、远景能源、索英电气、新源智储、上能电气、科华数能、中天储能、天合储能、欣旺达、国轩高科、特变电工、亿纬锂能等16家企业代表共同上台签署并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详情点击:储能行业《自律实践指南》重磅发布!行业首部储能系统安全底线自律实践规范

深度研讨

三场分论坛并行,激荡智慧火花


下午的三场分论坛同时平行举行,议题更具深度与针对性:

分论坛一“储能安全技术与应用创新”,聚焦行业最前沿的安全技术实践与挑战。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孔得朋主持,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华数能、派能科技、壳牌中国及CSA集团的专家,就大规模储能火灾测试的方法与创新方案、全栈式安全技术方案、工商业储能安全实践、浸没式冷却液应用等议题分享了前沿成果。在随后以“大规模火烧试验”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中,来自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的专家们,围绕这一极限测试的必要性、标准差异、认证成本及其如何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度交锋,为行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与市场洞察。

分论坛二“储能故障诊断与安全运维”,聚焦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前沿技术防患于未然。由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副主任、教授朱丽主持,来自天津大学、广东电科院、融和元储、平高集团及沃太能源的专家,分别从锂电系统核心保护技术、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浸没式冷却技术、在线预警与数字孪生技术等角度,分享了提升储能系统可靠性的前沿方案。随后的圆桌对话以 “储能系统可靠性评估及其他行业借鉴”为主题,专家们深入探讨了如何将数据中心UPS、车规级BMS的可靠性经验迁移至储能领域,并系统解析了FMEA、FTA等先进评估方法在构建储能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价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分论坛三“AI赋能储能安全”,则展现了前沿科技在提升储能本质安全方面的巨大潜力。由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储玉喜主持,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应急管理部沈阳消防研究所、西清能源、精控能源、采日能源、天津电力设计院的专家,分享了AI在电池状态感知、智能预警、健康评估及热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在随后以“储能事故应对:设计 + 消防 + 应急”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中,对话嘉宾深入探讨了储能系统配置消防灭火系统的必要性与争议点,储能事故处置理念等关键问题,并对储能产业追求的安全目标进行了前瞻性讨论,为构建贯穿设计、预警与处置全环节的安全防线提供了系统性思路。

此外,会议还于10月15日举行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合作研发”闭门研讨会及CNESA储能安全专委会工作会议,并将于10月17日上午组织考察泰达电力20.1MW/40.2MWh电网侧储能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总结与展望

凝聚共识,护航产业行稳致远

本届储能安全论坛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高成效的行业盛会。它不仅全面展示了我国在储能安全领域的最新科研成就与技术实践,更通过《自律实践指南》的发布,展现了行业自我规范、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会议凝聚了“安全是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石和生命线”的广泛共识,强调唯有筑牢安全底线,储能产业才能在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