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累计发布约2740余项储能相关政策,上半年新增发布政策数量323项。
8月8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开展了“2025年储能政策半年观察”宣讲活动,围绕储能产业宏观政策导向、各类市场政策进展、新环境下典型区域经济性析、产业政策总结及趋势分析等方面,为行业解读半年市场政策发展情况。
(一)从国家宏观政策方面来看:
“136号文”重磅出台。提出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远期来看,“136号文”将促使储能需求从由“强配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电力市场“1+6”体系初建成。“1”是《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2024),6项规则分别是:《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电力市场注册基本规则》、《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基本规则》、《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
加速市场运营模式创新。在2030年碳达峰目标下,储能在虚拟电厂、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工业负荷降碳的应用前景广阔,各场景中均提及鼓励配置一定比例储能,不断创新储能在参与电力系统优化和电力市场交易等方面的运营模式。
(二)从各类储能政策来看:
储能参与现货市场进程加快。今年上半年,蒙西、湖北转入正式运行(山西、广东、山东、甘肃、省间已转正),南方区域已连续结算试运行,12省组织开展现货试运行。
辅助服务市场价格调整明显。2025年上半年,西北、南方、东北、华中、华东5个区域市场及山西、河北、新疆湖南等3个省级市场更新了辅助服务相关的政策细则。多地下调调峰补偿价格,调频转向单一制:196号文后,各省政策落实国家政策,取消调频容量补偿。
容量补偿机制新突破。“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储能租赁市场消失,根据对典型省份盈利来源的调研,容量收益占比在40%~60%,储能电站收益下降明显。容量补偿机制是主要探索方向,例如甘肃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容量电价机制征求意见,将煤电和电网侧储能纳入容量电价补偿范围。
分时电价政策进入调整期。2025上半年,吉林、四川、新疆八师、安徽、江苏、江西、湖南等7地正式更新分时电价政策,贵州、陕西、天津等3地发布征求意见稿。
新型经营主体市场化步伐加快,产业补贴持续发力。加快推动绿电直连、零碳园区、虚拟电厂等建设,拓展储能应用新场景。国内共20余个省市发布了200余项储能补贴政策,截至2025年6月底新发布的有19项。
(三)典型区域政策和经济性分析:
综合考虑各省市场建设进展、考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区分场景测算需求,研究机制环境和商业模式,分析盈利变化和成本收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