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必然选择,其可跨天、跨月储存电能的优势可满足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需求,助力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过,鉴于长时储能技术多元并存在局限性,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在新能源“强制配储”背景下,各地在政策上也加大了对长时储能的扶持力度。截至今年2月,我国已有27个(区、市)发布新能源配储相关政策,其中,明确“十四五”期间具体装机目标的省份有18个。例如,甘肃、福建、湖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安徽所发布的政策中,明确要求电源侧配储的调峰时长超过4小时。“未来,随着政策的推进,不排除更多省份加入延长储能调峰时长行列。这意味着,长时储能在政策支持下,发展前景广阔。”一位不愿具名的储能公司事业部负责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可降低电网运行成本
在业内人士看来,长时储能具有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替代传统火力发电、为电网提供灵活性电能资源、降低电网运行成本、使企业有更强的峰谷套利能力等优势。
技术仍需突破
随着长时储能概念的走红,众多企业纷纷布局。昆工科技6月30日发布公告称,拟投资建设年产2000万千瓦安时新型铅炭长时储能电池生产基地;永泰能源旗下汇宏矿业6月29日发布公告称,将在甘肃敦煌开工一期年产3000吨五氧化二钒项目;全钒液流电池龙头大连融科近日完成超10亿元B+轮融资后开始冲刺IPO;上海电气宣布,将在合肥基地新增1吉瓦时钒液流电池产能;此外,星辰新能全钒液流吉瓦级工厂一期300兆瓦产线也将于8月投产。
文 | 中国能源报 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