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首页 行业资讯 产业观察 文章详情
金融与资本如何赋能储能产业发展 | 储能峰会投融资分论坛对话实录
在 2021-04-17 发布


1.jpg


时间:2021年4月16日

地点: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对话主题:储能行业未来金融生态小组讨论


2.png

3.png

衣进博士:我准备了几个问题,大家可以围绕我的问题做不同程度的发挥,结合你们的背景和经验,第一个问题:在座各位看储能行业,未来几年你觉得发展的机会在哪里,方向在哪里,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谈谈这几年的机会。

 

郑伟方:公司最早是从2017年接触并且了解储能行业,刚才跟大家交流的两个项目是我们在2018年做的,对于我们一个金融机构来说,储能行业没有到规模化的程度。

我们看到细分赛道特别多,这个和我们一直以来深耕的光伏、风电,相比来说是一大特点。当我们看一个电站的时候它的技术迭代、发展,包括产业整体格局、政策不断更新,都是围绕着一条主线,如果我们把握了这个技术迭代,对这个行业就慢慢慢慢形成一套打法了。

但是,储能行业细分赛道特别多,每一个赛道向下都有不同的参与主体、商业模式,为什么直到现在还它当成3+X里面的X,我理解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我们走一个专业化道路,可能就要面临着问题,它太专业了,专业又分的特别细,这对金融来说是面临很大的挑战。

另外,固定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是没有的,我们操作的是调频,包括用户侧,但是现在目前最关注的还是跟新能源融合这方面的方向。但是它的问题在于投资人,更多是把它当作一个成本,如果说未来业务要大的发展,要上量的话,可能还是要跟风光的协同配合的角度,一体化投资,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今年的目标还是以推进项目具体的落地为基础,早期肯定还是要能够实现项目自平衡,但同时又不放弃更大的一块市场,和风光相结合、相匹配的市场。

   

高书清:海博思创主营业务涉及两块,一是储能电站项目的开发、系统集成及运维服务,一是非道路工程机械的电动化(包括换电重卡领域);海博思创作为系统集成商,2020年新增储能装机规模排名居首;同时,我司去年参建并投运了国内首座矿山的换电重卡和换电站项目;欢迎在座各位金融界的朋友、专家后续的合作、支持。

刚刚郑总也提到,目前储能行业金融赋能的制约因素,在于大多数投资方还是把储能电站投资视作成本,很难转化成金融产品来看待,加上投资回收周期长、回报率相对低(全投资回报率一般在6%到9%之间),对整个社会金融资本的吸引力还不够大。目前来看,金融资本对储能行业的赋能更多以债的形式体现,比如:融资租赁、银行贷款等债权资金形式。

未来行业的重点还是需要有更好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吸引社会资本的积极介入,比如:政策上支持储能电站以独立身份参与现货市场交易、运用能源互联网模式实现虚拟电厂+光储共享等模式提升储能电站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另外,从社会资本的角度,除了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外,还需考虑引进风险分享共担机制,分散或控制投资风险,方可促使金融资本对产业赋能有更好的助力。

 

衣进博士:我追问一个问题,今天在座有一些是来自于初创企业,不管是做设备、EPC、项目,您有什么建议,第一对各类储能应用本身金融机构需要有个熟悉的过程,第二对于企业不管是建设方、运营方也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高书清:企业跟资本合作这一块,从资本来说更在意的是两块,一个是项目收益的稳定性,第二个就是项目实际控制人的征信能力。海博思创不仅仅是电站的开发者,它还是整个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者,它是能从电池、从电芯级到整个电场最终运维,整个电池效率、安全运营状态能掌控,对投资者来说技术上有一定的保障,尤其在储能电站收益的保证。储能电站能不能保证收益稳定,最重要是在后期的运维,所以我们跟资本去合作的时候,我们能告诉他,我在未来5年甚至10年能通过技术的手段,保证整个运维收益的稳定性,这是非常关键的。另外,除了收益上稳定性的技术保证之外,还要积极寻找产业基金的合作,比如像股权这块,跟一些央企一样,会成立一些产业基金,比如我们参股,大家来共担一部分风险,来保证投资人收益的安全性。

 

贾广宏:对于汽车产业来讲,我们传统是耗能、用能,没想到现在也是储能的一部分。我是负责产业投资这块,在过去五六年我们投了锂电为代表的宁德时代、燃料电池投了亿华通等,接下来我们非常关注双碳,虽然是一个车企的产业投资公司,但是我们的目光已经放到了储能上面来,这是自然而然的,当然汽车跟交通领域在后续整个大的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占比比较小,但是确实需要高投入解决的关键环节,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如果谈到机会或者说觉得短中长期的机会,我们可能还有一点不同,因为作为一个纯的股权投资机构,项目主要都是VC、PE,融资租赁、产品都可以做,当基于整个结构性非常大的变化跟产业链的重塑才有重大机会。

在我们非常小的细分领域当中,例如换电重卡,今年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卖能够超过1000辆,我还是非常惊讶的,因为这不是标准化的产品,都是因场景而提供的。而且今年的燃料电池、商用车的量可能有几倍的增长,因为去年基数比较低。在一些细分领域,我们在探索的比如说原来跑公路用车,干线重卡的电池,电池的寿命损失了10%之后下来上到工程车,工程车下来之后再梯次,这个我们已经在计算了。但是整体必须进行精细的计算。

在我认知来讲,整个化学储能相对抽水蓄能等方式,可能整体还不是很具有成本上的优势,是不容易算账的,就意味着化学储能还有10到15年给我们的机会,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包括一辆车,今年一定会推出千公里续航,这个车一定是100度以上,商用车本身是接近300度标准的PACK,这个电在日常当中,很多人对它寄予期望,希望它能做很好的削峰填谷,日常当中还是有一定难度,但是能够看到美国国外的国家在极端情况下,这些风、光面对非常极端的自然条件都不行了,大的储存能量的单元可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一些作用。我们要干的事就是技术突破跟创新,擅长的就是这一点。

 

张勇淼:我说三个方面。一个是阶段,刚才一些嘉宾是VC、PE、天使,等股权投资人,我是非常羡慕他们的,因为他们机构本身的属性就允许他们在更大程度上犯错,而且给他们较大的空间去犯错,而我们做商业银行是风险厌恶型的,一个1%的损失,我可能就要用几十倍的优良资产把它抵补回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商业银行支持如储能这样的行业,在目前的情况下,是确实比较难的。因为储能行业整体还是在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于我们银行来讲,确实存在的困难更大。虽然我们对未来的行业前景绝对是充满信心的,但是说心里话,未来的发展机会在什么地方,目前确实看不清楚。

第二是身份问题,大家都一直在讲,储能项目、储能业务没有独立身份。为什么没有身份,我们是不是必须要有身份,这两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思考清楚。储能存在的价值、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如果今天我们上储能的原因,是为了给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空间,为电网提供灵活性而服务的话,我们为什么非要把独立身份体现出来。如果纯粹的从市场化的角度去考虑,在储能业务服务的经济性目前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跟可再生能源结合在一起,和风、光、生物质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不要去追求独立身份,这才可能反而有发展的空间。

第三是科技,储能的发展一样离不开科技,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讲的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在需求侧预测方面能够达到非常高的精准度,当然供给侧也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储能的价值就会得到最大的体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一些高科技的企业会更多的关注能源领域里面数字化相关的智慧化业务。我们期待着尽快有一些进展,形成一定的成效。这样一定会为储能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我为什么说未来的发展领域不可知呢,任何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真的不知道未来会有一项什么样颠覆的科技隐藏着,它突然出现的时候就会颠覆我们的认知。我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在这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革命性的、具有颠覆性的产品或技术,无论是电化学类或者是其他不可预知类型的储能技术,如才讲到的,到底是应该储氢还是储电,什么地方储氢,什么地方储电。我认为氢的问题可能比电的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衣进博士:接下来差不多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我想看看大家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听众提问:我是一个长时效飞轮设备制造商,我的问题是给张总,刚才您有一张PPT里面提到80%的储能设备达不到他所说的技术预期和生命的周期的循环次数的预期,从咱们资本的角度上看,如果技术上已经是这种表现,储能项目真的能挣钱吗,就是从投资的角度上讲。

 

张勇淼:这说明两点,第一个前提,80%是我们掌握有限资料的情况下所了解到的大概的数据,在2019年之前全国大概就建设了不到700个电化学储能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既指技术角度方面的不成功,也指经济方面不成功。比如火电侧的联合调频,但可能最先做的人会有非常好的收益,据我所知,有的企业最早做联合调频的时候可能几个月就收回投资了,但从项目寿命周期来看,由于电芯循环次数和业务本身条件的变化,也不能说项目是成功的。

 

听众提问:我是一家租赁公司提供融资的,我想问华能天成的郑总,租赁是作为一个中长期的投资,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华能天成是怎么控制风险,除了产业背景之外,您对像我们准备进入新能源储能行业租赁公司有什么建议?

 

郑伟方:我们是在2017年开始看储能的,在当时那个时间来说并不是很突然的事情,因为公司从2014年成立的时候,选择业务的发展方向就是八个字:能源电力、节能环保。

从2015年开始踏上了市场化的新型能源发展之路以后,我们在2015、2016年,到2017年是市场化的资产占比超过了50%,另外我们所有的业务投放已经全部回归到了清洁能源领域了,在那个时点当时我们看到了未来发展方向,如果说我们预测到清洁能源风光、水电、核电,如果未来取代成为能源主力,当然基于这种判断,预见到储能未来肯定是这个环节里面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接触储能这个行业。

早期尤其在一些技术迭代比较快、政策比较大的发展或者波动的情况下,怎么去控制风险呢,其实这个和我们一直以来每个业务发展的阶段所坚持的策略是一样的,我们还是稳步推进,公司成立一开始,我们2014年成立,2015年做市场化项目,逐步对风电、光伏、储能,是有一个效率,我们现在推进储能项目都是从相对熟悉的,经济性各方面能算得过来账的项目先开始,包括投资体量也每一那么大,包括主体信用好一些的情况下,一开始并不把规模作为重要的,还是通过不断的项目实操逐渐认识这个行业,懂得这个行业的逻辑,了解对未来行业发展有一定预判的情况下才开始做规模化的考虑,这是我们业务总体发展的思路。

至于刚才您提到的第二点,可能是我个人的想法和心得,我们觉得作为一个融资租赁机构来说,产业是我们的底色,从股东的背景或者产业底色来说,一方面还是应该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清洁能源领域重要的考虑。第二个做产业金融还是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更多的是看到这个行业背后的一些因素,不光是技术,可能还包括政策,对这个行业认识它的过去,了解它的现在,预判将来。

 

衣进博士:我有一个问题,在刚才听张主任报告的时候,最后张主任提到在目前早期风险共担,今天在座的嘉宾是来自于储能行业不同身份的参与者,您觉得对他们有些什么样的要求,我们站在行业未来,如果大家都能够协同,对风险有很好的评估,架建形成一些协同机制,怎么来共同分担这些风险,使得这个东西更加市场化,能早日的变成现实,您对台上的嘉宾有什么样的期望。

 

张勇淼: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它的独特性,它的独特性的规律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人们慢慢的去认识,这是毕竟要经历的过程。

从能源发展的角度来讲,储能一定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储电还是储氢,还是以其他的能源形式把它储藏起来,包括我们现在不断出现新的储能模式,也是随着市场和场景的不同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一点,需要我们更多的深刻关注。

做资本的人,他们的眼光非常独到,这个眼光既是学习培养出来的,也是在市场的历练过程锻炼出来的。做投资的人会看到更多的赛道,他们看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一条直线下来的,而是一条直线下来以后会分出来多种路径,在多种路径发展过程中会去尝试,做相关的工作,在这过程中我们跟着他们,或者我们互相之间的交流和结合,会产生一个非常好的,对行业能够起到更快促进的作用。

我们现在设计的方案里,就有资本的存在,而且资本是作为一个很重要存在的形式在金融服务里面体现的,而且是占大比重的。虽然华夏银行在倡导这件事情,而不是在建立一个以债务融资为主的融资服务体系。你们可以看到整个架构里面,利润从哪里来?担保机制它的盈利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就是看好了相关项目的时候,资本首先要进去,平台获取的收益并不仅仅是担保收益,资本收益才是平台上更大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资本进去以后,债务融资紧接着跟进去了,资本和债务两个之间达成的共识可增强对风险的把控能力。因为大家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所以对风险把控会更好。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资产管理的问题,包括金融租赁做的也是资产相关的业务,资产的收购是不是也要资本去参与,我们资本加上银行,这是个重资产的事情,资本收购的目的是什么,是要盘活这个资产,盘活以后最终的结果要把它卖出来,要获得一个更高的价值,这种资产的本身不要忘了,特别在储能这些领域里面,储能的运维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一个储能电站让这个团队去运维和换一个团队运维的时候结果完全不一样,要更加关注团队的力量和实体市场的能力,资产运营的事情才可以它发挥真正的作用,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获取更高的回报。

 

衣进博士:谢谢张主任,再次感谢在座的各位嘉宾,特别是我们最后的环节谈的是大家需要关注未来的方向,也许明年或者后年储能峰会上,我们再坐在这里谈一些金融的时候,我相信今天提到的很多不确定性或者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再次感谢各位嘉宾,也感谢各位听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