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储能行业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大规模燃烧测试”已从前沿议题演变为关乎市场准入与客户信任的核心焦点。
近日,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储能安全研讨会上,由业内顶尖专家参与的思想碰撞,深入探讨了企业为何不惜重金“烧舱”、测试如何从成本项转化为竞争力、以及安全如何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主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 王青松对话嘉宾: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火灾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赵利宏阳光电源电力储能产品线总经理 李国宏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全球产品与解决方案负责人 邓伟远景能源有限公司远景储能产品研发总监 尹利超UL Solutions能源与工业自动化事业部首席工程师 乐艳飞一、为什么企业热衷“烧舱”试验?是不是必须的?
对于大规模燃烧试验的必要性,与会专家形成了高度共识,其背后是来自客户、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多重驱动。
探究安全下限,守护客户资产天合储能邓伟指出,大规模燃烧试验是探究热失控是否会引发热蔓延的直接手段。随着单体储能项目规模达到数GWh乃至十几个GWh,客户对资产安全的关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设备制造商来讲,非常需要关注安全设计,一次成功的“烧舱”试验,能探究储能产品的安全下限,能向客户、融资机构和保险公司证明,即便在最极端情况下,也能将损失控制在单个舱体内,这是对客户长远利益负责的体现。
彰显企业实力,构筑市场信任从客户与市场视角看,燃烧测试正由有实力、有担当、产品经得起考验的技术型企业推动,构建起直观可靠的安全共识。远景储能尹利超表示:“现阶段,真实的‘烧舱试验’是从‘证明安全’到‘定义信任’不可或缺的战略一环。”其核心价值在于,向客户、融资方与审批机构具象化地证明——即便在最极端的单舱失火场景下,风险也能被绝对控制在局部,从而为长期的资产安全与收益保驾护航。
保障客户价值,履行行业责任阳光电源是储能行业第一家进行大规模燃烧测试的企业,这一行动的核心意义在于保障客户价值与履行行业责任。阳光电源李国宏表示,大规模燃烧测试有望在未来形成行业标准。这并非行业内卷,而是从客户根本利益出发,通过最严苛的实证方式,确保其在长达20-30年的运营周期内,资产、人身及收益的安全得到根本性保障。同时,作为行业龙头企业,肩负起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大规模燃烧测试更是为了引领行业超越以往仅关注Pack、簇等设备层安全的局限,树立以“电站级安全”为单元的新标准,同时也为安全科学的消防救援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推动储能行业实现高质量、健康与可持续的发展。
二、争议与标准:如何科学地“烧”?
大规模燃烧测试的背后是对客户的负责。但同时每一次试验都意味着高昂的成本,不同的测试条件对于结果有怎样的影响,如何确定测试成功?通过测试又能说明什么?仍是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
测试工况的“门道”目前,行业内已针对多种测试工况开展安全测试,不同的工况和内容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包括是否开门、满电状态(SOC 100%)、电池舱不同间距(如5厘米与10厘米)、以及多种起火位置(中部、上部、底部等)和触发方式(如刺穿、加热、过充等)。这些测试表明,在最高能量状态与最近舱体间距的最不利条件下,火灾风险最为严峻。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赵利宏指出,当前阶段,大规模燃烧测试是解决储能安全问题的重要方式,但是随着储能技术与系统稳定性的不断提升,未来烧舱测试可能不是特别地需要。
他以建筑防火间距和油库安全设计为例,类比说明:“我们不会通过点燃一栋建筑来检验相邻建筑的安全性,而是通过科学的间距规定与防火设计来保障安全。储能行业的发展路径也将类似——在经过充分测试与数据积累后,通过标准化确定关键参数(如安全间距),从而走向更高效、更经济的安全验证体系。”
关于测试成功的标准,赵利宏认为核心在于能不能引燃另外一个舱,此外还需综合评估舱内电芯的温升控制、以及燃烧舱本身结构(如骨架)的耐火完整性与稳定性。
两大争议点:通风条件+消防系统是否介入UL Solutions乐艳飞围绕UL 9540A大规模燃烧测试的实际经验与标准发展,分享了专业见解。她指出,在测试过程中,通风条件与消防系统是否介入,是当前行业关注的两大争议点。
关于通风条件,乐艳飞说明,目前多数测试是在舱门关闭、泄爆板开启的状态下进行。这种测试条件有利于烟雾释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邻舱被引燃的风险,测试通过率高。而实际事故中,当爆炸发生时,泄爆板可能无法及时打开,反而是舱门被迫开启,导致火势更大程度的蔓延。所以,北美部分监管机构更倾向于采用开门测试,以模拟更严苛场景。为此,UL 9540A大规模燃烧测试提案规定:仅当泄爆板设计符合NFPA 68标准时,才允许关门测试,否则应开门测试,或对泄爆板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就消防介入问题,乐艳飞特别强调,一般集装箱储能系统内安装的是洁净气体消防系统,其灭火剂容量有限,仅能应对早期火情,无法扑灭完全发展的火灾。因此,在2026版NFPA 855中,这类系统已被重新定义为“热失控蔓延控制系统”。该标准明确,在大规模火烧测试中,该系统不应在初始集装箱中启动,以确保测试结果不受这些系统干预的影响。
储能燃烧测试应贴近实际场景阳光电源李国宏强调,储能安全测试的核心在于贴近真实运行场景。他提出,测试应在满负荷状态(SOC 100%)下进行,并关闭所有软硬件保护措施及消防系统,进行“硬烧”式极限验证。
他还提到,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高端客户与保险公司要求项目方提供大规模燃烧测试报告作为融资与投保的必要背书。因此,推动标准化测试不仅关乎技术验证,也直接影响项目经济性与市场准入。
三、成本与未来
一次完整的“烧舱”实验绝非“看热闹”,其背后是一套严谨的科学验证体系,涉及多种极限工况的精细考量。然而目前各国对储能安全的评价标准尚不统一。这种国际差异给正积极“出海”的中国储能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内外不同从的评价标准对储能企业有什么影响?如何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降低测试的成本。
储能安全需走向“系统化”新思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赵利宏指出,国内外储能安全标准不一对企业带来双重影响:正向看,驱动产品升级以兼容全球标准,提升竞争力;负向看,则导致重复测试与过度设计,显著推高企业成本。
为降低测试成本,他提出两大路径:一是利用模拟仿真技术替代部分实体测试;二是创新性地提出借鉴建筑防火的“系统集成”理念,改变当前每个储能集装箱单独配备灭火器的模式,建议在厂站级别建立集中灭火资源池,实现精准高效灭火与成本优化的双赢。
共建统一标准,多措并举针对测试成本高企的问题,UL Solutions的乐艳飞强调,建立完备、统一且细节明确的标准至关重要。关于降低测试成本,乐艳飞提出了多项关键路径,包括:推动仿真技术在部分测试环节中的替代应用、优先采用已被广泛认可的标准体系,以及开发可行的替代测试方法。她还借鉴建筑消防领域的经验指出,未来储能系统的大规模燃烧测试有望逐步走向依托模型验证与结构设计认证的方法,迈向更加绿色、高效的安全验证新路径。
理性看待测试成本与长期价值面对测试成本与安全的平衡难题,阳光电源李国宏指出,当前可通过“差异化测试”实现降本——即在产品迭代时,不对每一代产品都进行全规模燃烧测试,而是通过积累数据、智能仿真与版本间差异分析,论证系统安全性,从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控制成本。
李国宏同时提醒,不应仅因测试费用显性高昂而回避必要投入。他以某海外项目因未通过安全测试导致多次燃烧、最终造成数亿元损失为例强调,“一次性做对”虽前期投入大,但长远看可避免更大经济损失与品牌风险,呼吁行业建立“长期主义”认知。
此外,安全不仅是燃烧测试问题,更是一套系统工程。李国宏指出,储能系统如同有机体,需实现从电芯、Pack、系统到厂站级的全方位安全防护,并结合智慧能源管理,控制充放电策略、健康度与电网交互,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储能智能体”。真正的安全,是产品、数据与运营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市场现实:从“加分项”到“入场券”
显然,安全已成为客户的共同诉求,特别是国内大规模招标客户的核心关切。他们如何看待测试和要求?是仅仅作为可选项,还是必须成为招标文件中的硬性条款?
大规模燃烧测试正成为市场“隐性准入门槛”天合储能邓伟基于国内外业务实践指出,尽管大规模燃烧测试在多数招标文件中尚未成为硬性条款,但其实际已成为项目,尤其是海外高端市场的“隐性强制性要求”。
他观察到,从美国特定州到中东大型客户,虽无明文规定,但若想进入供应商名单或获得融资,一份权威的第三方大规模燃烧测试报告几乎是必备条件。当前标准正逐步走向统一,而该测试已成为赢得关键客户与获取融资的重要背书。
呼吁中国牵头推动储能安全测试标准统一针对储能系统大规模燃烧测试,阳光电源李国宏指出,面对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他强调“标准统一是降本最有效的途径”。目前各国标准不一,导致企业需应对多重测试要求。他呼吁国内有关部门或权威机构牵头,联合龙头企业共同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测试标准,这不仅将大幅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更将推动中国在全球储能安全标准制定中发挥引领作用,为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龙头企业优势凸显远景储能尹利超指出,在海外市场,大规模燃烧测试报告已从可选项目转变为关键客户的明确招标要求,尤其是在多次发生储能火灾的地区。这些市场中的投资方与保险公司对安全高度关注,测试报告成为评估企业能力、控制风险的核心依据。
目前,行业中仅有龙头企业具备完整测试报告。在项目执行中,测试报告中的关键参数(如5厘米的集装箱间距)会作为约束条款被直接写入合同,直接影响电站布局与占地面积设计。这不仅增强了客户对项目安全的信心,也为其顺利通过投资与保险审核提供了有力支撑,显著助力中国企业获取海外项目。
五、一份成功的“烧舱”报告价值何在?
当“大规模燃烧”测试从行业共识转化为市场的明确要求,这无疑标志着行业的成熟。然而,一个核心问题也随之浮现:一份成功的“烧舱”报告,在企业真实的商业竞争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张拉开差距的“优势牌”,还是未来人人必备的“入场券”?如何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客户的信任度?
关于大规模燃烧测试是否会成为强制性标准,UL Solutions乐艳飞表示,北美地区多数部署储能系统的州会采纳最新版本的标准,而NFPA855:2026版已明确要求开展相关测试。此外,澳大利亚、欧洲、英国、以色列等地在招标过程中也已加入相关测试要求。随着监管趋严和储能事故的持续发生,该测试有望在全球更多地区成为强制性要求。
在谈到如何将测试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和增强客户信心时,乐艳飞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测试应注重真实性,探索更严苛的应用场景,以优化防火设计;其次,行业龙头企业可通过发布白皮书、分享测试报告与安全设计理念,提升行业认知;最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提升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天合储能邓伟指出,目前在国内部分市场,客户已将大规模燃烧测试作为项目准入或供应商白名单的必要条件。邓伟建议推进测试体系的统一化与模型化建设。通过整合头部企业的测试数据,构建可复用的仿真模型,有助于降低测试成本,推动该标准成为全行业共同遵循的规范。
远景储能尹利超表示,当前行业正处于通过大规模燃烧测试积累系统安全数据的关键阶段。他因此呼吁: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需开放协作,将分散的测试数据与学术研究凝聚成合力,通过AI等手段共同推动建立更科学、统一的储能安全评估体系。未来,可参考建筑行业对结构件与标准件的测试方法,逐步形成迭代的测试规范版本,将行业从当前成本高昂的“重复实证”,走向更高效、更经济的“模型认证”,从而在提升储能行业安全水位的同时,实现发展质量的整体跃升。
李国宏指出,大规模燃烧测试不仅验证产品安全,更推动消防理念从“以消为主”向“以防带消”转变。他强调,安全应立足于产品设计本身,而非依赖事后灭火。在北美项目中,已普遍采用极早期可燃气体探测与水消防结合的方式,通过高精度探测在火灾发生前实现预警与系统干预,有效实现安全与降本。他进一步呼吁推动全球安全标准统一,减少冗余配置。目前国内仍普遍采用Pack级消防,在成本与控制复杂度上存在提升空间。
结语:安全是1,其他是0
本场圆桌对话清晰地揭示,大规模燃烧实验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技术测试。它是技术的“试金石”,检验着系统安全的真实成色;是市场的“入场券”,划分出企业竞争的核心梯队;更是品牌的“信任状”,直接回应客户与投资者最深层次的安全焦虑。
在储能这条波澜壮阔的赛道上,唯有将安全置于首位,用经得起烈火考验的产品说话,才能行稳致远,赢得未来。这场“火与智”的较量,最终将推动整个行业走向更成熟、更理性、更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