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储能,很多人第一反应的都是类似集装箱的巨大装置。自从储能进入商业化、特别是电网侧储能爆发后,“储能电池仓”成为了最常见的应用。 但2019年后,储能的作用开始被认识,因此不同大小、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开始涌现。 众所周知,储能本身的主要作用就是多能协调和互补的重要纽带和载体。在综合多种能源形式的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储能可以分布在各个环节,不同的储能技术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性价比、安全性能,寻找到最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形式。 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储能”成为储能应用的新方向。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0》。 实际上,储能已经出现多种新的应用方向。其中,与新基建相关的5G基站、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推广的船舶岸电,或将成为未来的应用热点。 要推动多元化应用,使其在新型电力系统发挥作用,仍需解决成本、标准、安全等问题。 在成本上,尽管过去几年,储能电池的成本在不断降低,但由于政策和市场相对滞后,应用场景有限,特别是未开启大规模市场,所储能的整体成本仍然较高。阳光电源副总裁吴家貌就此建议,降成本一方面要依赖市场的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则可通过“技术创新+方案创新”实现。 在标准上,由于行业仍处于商业化初期,仍缺乏储能产品的统一标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谭立斌认为,当前行业的难点之一,就是产业通用性弱,平台化产品少。 在安全上,特别是在系统集成的环节。出于控制成本、技术有限等原因,一些集成商会在生产中缺乏安全保护,这或将为产品埋下安全隐患。要解决这一问题,标准和监管需要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