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储能正成为多个国家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统计,2021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到18.3吉瓦,同比增长185%,其中新型储能的新增投运规模达到10.2吉瓦,同比增长117%。聚焦国内,中国的储能市场于2021年进入真正的规模化发展阶段。2021年,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到10.5吉瓦,其中,抽水蓄能新增规模8吉瓦,同比增长437%;新型储能新增规模2.4吉瓦,同比增长54%。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并网带来不同时间尺度的电力供需平衡问题,新型储能可促进新能源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为能源革命核心技术和战略高地,它有望形成一个技术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全新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的测算,保守场景下,2026年我国新型储能总装机规模将达48.5吉瓦;理想场景下,2026年我国新型储能市场总装机规模将达79.5吉瓦。储能技术能否在电力系统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量级、是否具备适合工程化应用的设备形态,以及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和技术经济性。破解新能源消纳难,储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储能还需在商业模式和安全保障方面下功夫。多场景下的商业探索“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对储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21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300余项与储能相关的政策。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这是今年首个国家级新型储能重磅文件,明确了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实施路径,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国家层面政策力度空前,省级层面也发布了措施,鼓励或强制新能源企业配建一定比例的储能,以驱动储能产业发展。但若不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储能政策的预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在商业模式。当下,一些本质问题并没有解决,比如储能项目系统价值如何认定、成本又该怎么疏导。新能源配储方面,以光伏电站为例,目前政策要求配备一定比例的储能,随着配储比例的升高,企业内部收益率会持续下降,加重平价新能源的成本,打击企业发展的积极性。部分企业为了减轻储能投资带来的成本负担,会选择不太好的电池,这又会带来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