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搜索
搜索
首页
行业资讯
联盟观点
市场动态
政策动态
企业动态
产业观察
项目动态
政策推动
政策研究
政策解读
产业研究
储能白皮书
全球储能数据库
研究报告
咨询服务
储能指数
产业标准
标准动态
已发布联盟标准
在编联盟标准
联盟标准章程
联盟标准符合性验证
钠离子电池测评
活动交流
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
创新大赛
论坛活动
百家讲堂
公益沙龙
项目考察
产业培训
国际交流
合作项目
全球储能联盟
储能联盟
联盟会员
储能专委会
联盟介绍
组织介绍
组织架构
联盟章程
联系我们
分支机构
辅助服务专委会
液流电池专委会
长时储能专委会
电子期刊
《储能产业趋势》
《储能政策月报》
《储能政策盘点》
CNESA标准
《全球储能市场跟踪报告》
登录
logo
首页
行业资讯
联盟观点
市场动态
政策动态
企业动态
产业观察
项目动态
政策推动
政策研究
政策解读
产业研究
储能白皮书
全球储能数据库
研究报告
咨询服务
储能指数
产业标准
标准动态
已发布联盟标准
在编联盟标准
联盟标准章程
联盟标准符合性验证
活动交流
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
创新大赛
论坛活动
百家讲堂
公益沙龙
项目考察
产业培训
国际交流
储能联盟
联盟会员
储能专委会
联盟介绍
联盟章程
联系我们
分支机构
电子期刊
《储能产业趋势》
《储能政策月报》
《储能政策盘点》
CNESA标准
《全球储能市场跟踪报告》
会员登录
未登录
登录
活动日历
储能峰会
创新大赛
百家讲堂
市场动态
首页
行业资讯
市场动态
文章详情
田庆军:储能产品定价权应回归技术创新本质
在 2022-05-18 发布
近期,储能上游原材料涨价,牵动着能源行业很多人的心。
去年第四季度,锂电池储能项目中标价格普遍在1.3元/瓦时以下,今年4月平均中标价格为1.5元/瓦时,价格上涨15%,却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
“相比传统能源的资源属性,新能源是技术驱动型而非资源依赖型产业。风机、光伏、储能系统的定价权如果过度依赖上游原材料,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很难健康可持续发展。”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认为,
储能产业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其产品核心成本的下降也应该遵循技术创新驱动成本降低的规律。
储能产品定价权应从目前过度依赖原材料,回归理性。
自研电芯是储能企业核心竞争力
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去年以来,储能电池原材料持续涨价,尤其是碳酸锂价格从去年初的5.5万元/吨飙升至目前的超过50万元/吨,产业链持续承压。但即便如此,过去一年,储能行业“内卷”、超低价中标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
储能行业目前处在市场规模化爆发前期,行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不同背景的各路企业入局,做风机、光伏、汽车等起家的统统涌入,技术背景、根基等前期积累的不同导致储能产品良莠不齐。
田庆军认为,投资主体应谨慎对待储能产品,重点关注储能企业的技术指标、产品性能,尤其是电芯供货保障能力。
拥有自研电芯的储能厂家更有能力保证交付、质量和成本控制。
“从当前供应形势来看,电芯产能有限,有自研电芯能力的储能企业对于业主的中长期利益更有保障。”在他看来,储能行业应进一步提高集中度,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
储能的价值应在动态交易中体现
目前业界普遍担心,原材料涨价直接拉高企业投资成本,会影响行业投资积极性。但田庆军认为,储能的本质是交易,其价值要在电力市场的动态交易中体现。“不同于风电、光伏通过发电获取收益,储能依靠充放电和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现价值。
随着全国电力市场建设逐步完善,用储能的静态成本来评估投资收益并不科学,应当看到储能具有多重价值。”
市场也探索出一些可行的商业模式。在电源侧,储能与发电机组联合,用于改善发电电源调频性能、促进新能源消纳;在电网侧,储能可以减少或延缓电网设备投资、缓解电网阻塞,为电力系统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在用户侧,储能主要通过峰谷价差获利。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储能战略定位已获得广泛认可。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此前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
“30%的降本目标有难度也有希望。”田庆军指出,经济性是衡量产品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电芯占储能成本的60%,可谓“得电芯者得天下”,
远景智慧储能坚持全栈自研,掌握电芯的开发、测试、验证等环节的技术核心,
通过材料优化、可靠设计和先进工艺,可进一步提升电芯能量密度、循环次数,进而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此外,储能冷却系统、交流侧等其他与原材料无关的部分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
性能、安全、降本是行业共同努力方向
从长远发展来看,田庆军认为,
储能企业应当在“性能、安全、降本”三个方向齐发力,
提供更适用于具体项目场景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业主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但产品如何同时兼具性能、安全和低成本这个“不可能三角”,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首先,随着储能价格机制逐步厘清,按效果付费将倒逼储能企业持续提升产品性能。
比如,远景能源通过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等数字管理技术,对发电功率和电价实时预测,给业主提供最优的充放电策略,可显著提升储能全生命周期吞吐电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和供应链合理降本,
提高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减少电芯在全寿命周期的衰减,释放出更多电量,是提高项目收益的关键要素。储能冷却和集成方式对大容量电芯运行性能也有明显影响。远景智慧储能采用液冷产品技术路线,在提升电芯使用一致性、减少电芯性能衰减的同时,还将自身耗电量降低30%左右。
最后,在行业致力于降低成本的当前,反而应当加大对安全的投入。
企业要严把电芯质量关,做好电气设计保护、电池热管理,重视储能运行状态监测、消防报警和灭火,确保储能项目安全运行零事故。
田庆军预计,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可能会超过5吉瓦/10吉瓦时,其中90%以上为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这意味着储能规模将在2021全年2.4吉瓦的新增装机量基础上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