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使用寿命普遍在 5-8 年。当车用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初始容量的 80%以下时,一次充电续航里程明显减小。在动力电池的容量下降到无法满足车主续航里程要求时,须对电池进行更换。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应用,预计2019年起动力电池将进入大规模退役阶段,因此如何对退役动力电池进行高效、有序的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环境污染,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国从2015 年开始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出台专项政策,明确生产者责任追究制度,构建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有关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的责任主体、行业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动力电池全寿命周期信息追溯和市场机制探索正在快速推进。此外,深圳、上海、北京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城市也在制定符合本地需求的补贴和管理政策。
作为动力电池全寿命周期的最后环节,动力电池系统的回收再利用包括梯次利用和元素回收再生两个部分。对于梯次利用,现阶段车企、动力电池企业、储能系统集成商、电力用户等纷纷加大了商业化应用项目探索的力度,储能和通讯基站备用电源成为梯次利用的主要领域。然而重组测试环节的技术难度和成本增加、电池在健康状况和一致性方面的不确定性、梯次利用电池性能对其应用场景的限制、新电池成本快速下降性能大幅提升、以及正在步入大规模应用的高镍三元动力电池未来梯次利用时的风险等因素都使得梯次利用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对于元素回收再生,湿法、火法和直接再生都是正在探索应用的技术路线。随着退役电池规模增加和锂、钴、镍资源紧缺价格上涨的形势日益迫切,元素回收再生的经济性逐渐显现,资源回收企业、动力电池企业、铅酸电池回收企业、锂钴资源企业、电极材料生产企业等都纷纷加入到开发建设动力电池回收产能的队伍中来。此外,面对规模可观的退役动力电池市场,如何构建完善高效、各方协同参与的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避免此前铅酸电池回收时出现的乱象也是现阶段行业发展过程中各方探索的重点问题。
此次,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产业研究》将分两部分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产业进行深入分析:第一部分对梯次利用的关键技术、国内外市场发展和项目开展状况进行讨论,以工商业用户侧为主要应用场景计算梯次利用的经济性,针对企业部署梯次利用业务提出当前梯次利用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和市场风险。第二部分将针对废旧动力电池的资源化回收再利用,梳理主要技术路线和国内外代表性厂商动态,介绍国际主要国家和我国的政策和市场状况,计算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市场规模和经济价值,探讨未来的体系设计方案和政策发展方向。
更多详情,欢迎垂询010-65667068
若有意向订阅,欢迎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链接,登记购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