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海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非常荣幸参加今天上午的会议,我收益良多。针对第一个问题——政策环境与市场机制,我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理解。
首先,谈谈我对两个文件的看法。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规定电储能设施的成本费用不计入输配电成本,这是有宏观背景的,即我们现在整个实体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政府在做宏观政策决策时,首先希望尽可能降电价,如果让电网企业的电储能投资都计入输配电价这个口子放开,势必会造成输配电价上扬,给终端用户造成一定压力。这是政府出台这一政策的初衷,虽然对储能行业有一定影响,但应该从更大的格局去看待。
另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是国家电网公司最近出台的826号文,像刚才来所所说,这更多的是企业从自身经营的角度出发,是阶段性地出台企业经营策略,控制电网侧电化学储能设施的投资建设;作为行业从业者,我们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这一定是阶段性的困难,从长远来看未必会影响储能产业的发展。为什么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和底气?因为今天上午很多专家也提到了,在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背景下,储能在技术上是刚需,既然有需求的驱动,这个行业就势必会健康、持续、稳定地往前走,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第二,我们应该如何从政策、市场方面争取更好的环境、为储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土壤?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大力推动我国电力市场的建设。虽然电力市场改革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而言,我们还是希望在推动电力市场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克服体制机制的障碍,比如建立完善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当前,我国各区域、各省实行的深度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中国方案,但作为一个市场而言,首先市场规模并不大,仅在深度调峰的总盘子里,并且其只是在发电厂之间进行资金转移,并未很好地将成本传导到用户侧。因此,希望从政府层面进一步推动电力市场的建设,尤其是辅助服务市场的建设。从国外电力市场的经验来看,储能最有生命力、竞争力的是提供辅助服务。储能能够调峰、做能量的搬移,其成本、技术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储能作为调频等快速响应的资源,已经在国外市场证明是非常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现在国内之所以没有这样的商业模式存在,还是在于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的阶段性问题,如果未来能够真正以市场化的方式量化辅助服务的价值,让这部分价值真正返还给做出贡献的储能,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整个储能产业的发展。第三,关于政府监管。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不允许电网投资电储能设施的成本费用计入输配电成本,是因为政府担忧引起电储能的无序投资,这些投资如果都进入监管资产,最后将由用户买单,这是政府所担忧的。实际上,刚才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王思介绍了美国的情况,他们也在探讨电网侧储能的投资监管模式,如果政府能够实行科学有效的监管,有能力保障投资的合理性,这部分投资是能够合理地被纳入输配电成本的。比如,政府应核定电网投资电储能设施的有效性,如果是过度投资,要有相应的方法能够抑制企业的投资冲动。而对于真正能够促进消纳可再生能源,真正能够替代输配电投资、延缓输配电升级扩容等的有效资产,应该允许其进入输配电成本。如果能实现这样科学、有效的监管,应该说未来还是有可能推动政府逐步放开相关政策,这对储能行业是值得期待的事情。以上就是我今天跟各位汇报的三点粗浅想法。技术本身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创新、好的商业模式支撑,很多技术价值也难以发挥出来,希望技术、商业模式、制度创新充分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整个储能行业的发展。谢谢!
(以上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
在2020年4月15—17日举行的“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2020”上,将举行“独立储能电站的商业化路径”分论坛,届时,来自五大四小、两大电网公司、业主单位的嘉宾,将齐聚一堂,探讨储能在电网应用中的新模式与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