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源网荷储智多场景用户侧储能应用沙龙暨负荷中心低碳保供与灵活性资源潜力研究成果发布”在江苏苏州举行。活动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用户侧储能的发展路径,通过发布研究成果与多场景应用研讨,为负荷中心区域能源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上午举行的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和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了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合作的四份研究报告,分别是《负荷中心低碳保供与灵活性资源潜力研究——东部区域》主报告和储能子报告,以及《负荷中心低碳保供与灵活性资源潜力研究——南部区域》主报告和储能子报告。四份报告从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系统性分析了东部和南部区域电网侧新型储能、需求侧资源、跨省跨区互济三类低碳保供与灵活性资源潜力及支撑其发展的配套机制,并聚焦新型储能在近中期的价值和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为推动负荷中心能源结构优化、电力供应保障和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详情可查阅:报告发布暨专家研讨:储能等低碳灵活性资源的潜力
下午举行的“源网荷储智,‘姑苏’聚能沙龙”由固德威储能市场总监张碧蘅主持。分别从市场与政策、电力市场机制、解决方案、金融赋能、零碳园区实践等角度深度探讨了用户侧储能的多场景应用。
用户侧储能的机遇与挑战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高级研究经理孙佳为在《用户侧储能市场与政策分析》报告中指出,截至2025年6月底用户侧储能累计装机7.24GW/19.27GWh,增速较2024年同期增长74%/63%,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随着136号文等政策推动新能源市场化,用户侧储能商业模式从单一峰谷套利向光储充一体化、虚拟电厂等多元模式拓展。然而,政策波动导致套利空间收窄,部分项目收益承压。当前用户侧储能仍面临备案不统一、安全风险、客户违约等挑战。建议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运营策略,并深化政策研究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保障开发商的项目投资收益预期。
新能源入市加速多主体市场化进程
中国电科院电力自动化所电力市场室副主任郑亚先在“新能源入市背景下电力市场机制设计探讨”报告中指出,新能源入市将加速多主体市场化进程,需整合用户侧储能等灵活性资源参与竞争,通过市场化机制协同提升新能源消纳与电网安全,实现经济性平衡。当前市场价格机制面临三大挑战:新能源现货收益风险、日前市场机制优化、分布式新能源海量接入带来的技术难题。长期看,电力市场改革需建立更完善的辅助服务市场、建立容量机制、优化中长期交易、推动多主体参与,构建安全经济的市场化体系。
固德威“源网荷储智”一体化布局
固德威太阳能学院解决方案经理李翔分享了“用户侧储能解决方案“。固德威全面布局用户侧储能市场,推出三大场景解决方案:1)户储领域打造"家庭绿电系统",实现4毫秒无感切换与150%三相不平衡输出;2)工商储推出光储融合方案,从光储混合逆变器、储能PCS到储能一体柜,全系列全场景适配,配备电芯级安全防护等六重防护与智能监控系统;3)大储采用组串式PCS技术,实现一簇一管理,系统效率达98%。全系产品覆盖5kW-5MW功率段,构建"源网荷储智"一体化能源生态。
用户侧储能投资运营
中关村科技租赁杭州中心总经理甘玉波带来“科技租赁如何赋能用户侧储能项目投资运营“的分享。中关村科技租赁通过"股+债"创新模式,重点布局储能、充换电等八大科技赛道,针对特定场景(如矿山、油田等)提供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助力科创企业突破"技术验证-商业化"瓶颈。中关村科技租赁重点关注两类储能投资机会:一是创新型场景(如虚拟电厂、零碳园区等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愿与企业共同探索开发;二是标准化工商业储能项目,要求3-5年回收期。
零碳园区发展与储能应用
苏州青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新文带来了苏州零碳园区发展与储能应用的思考。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市各类型园区(园中园、开发区等)超过2000家,目前在园区绿色化与零碳园区方面多数处于空白领域,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和落实,将激发出增量的市场空间。但由于园区企业数量波动、电量使用不稳定、存量园区适配改造成本高及难度高等情况,目前与储能结合程度还较低。此外还需应对储能盈利单一受到政策/市场波动造成的风险,园区和储能方应借零碳园区机遇,开拓多元盈利模式规避风险。
本次用户侧储能沙龙活动成功搭建了产业深度对话平台,汇聚了来自科研院所、行业与企业的专家和代表,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下的用户侧储能发展路径提出了多项建议。活动明确了三大关键趋势:
一是政策驱动下储能投资逻辑正从单一价差套利向多元模式转型;
二是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机制将重构储能价值评估体系;
三是技术创新与场景融合成为突破盈利瓶颈的核心路径。
活动通过多方智慧碰撞,为行业明确了"短期应对政策调整、中长期布局市场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助力推动用户侧储能从政策红利期向市场化发展期的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