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庆华,现任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创新储能技术部经理,博士,PMP。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Ann Arbor)、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和美国田纳西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美国密歇根大学Levi T. Thompson院士和田纳西大学校董Matthew Mench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和储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涉及电化学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化学蓄热、电催化和电池材料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能源集团重大科技创新等项目6项,主持和参与储能技术示范项目3项,参与科技部、美国NSF、欧盟框架、瑞典创新局项目多项。申请中国和PCT国际专利46项,授权19项。在Chem. Common., APL,JES和《储能科学与技术》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60 余篇,Elsevier出版联合署名专著1部,会议报告30余次。拥有六西格玛黑带证书,国际TRIZ 三级证书,项目管理认证,分布式能源项目经理认证,获得中国质量协会优秀六西格玛项目等奖励10余项,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委会委员,《储能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

孟琳,江苏恒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博士/高级工程师,1978年11月生。长期从事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带领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锌溴液流电池从电极、隔膜等关键材料到电堆的连续化生产,并成功开发出国内首台套MWH锌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负责建设了青海省首座光储充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及企业研发转化项目;主持或参与制定多项液流电池行业标准;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获得超过二十项液流电池结构设计、电池材料、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国家专利。

严川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辽宁省先进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现为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分会专家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等。从事液流电池及其储能研究20余年,对全钒液流电池的电化学过程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开发了电解液、隔膜、双极板等关键材料以及电堆结构设计与集成应用技术。主持863/973课题2项、国家基金项目3项、地方重点项目多项。获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起草行业标准1项。

衣进,长飞科创基金投资合伙人,MIT机械工程博士。主要从事硬科技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早期项目孵化及投资。曾任新天域资本(鸿为资本)合伙人,负责完成十余个项目的投资、管理及退出。曾任应用材料公司的储能产品部门创始团队成员,也曾在MIT从事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的材料研究。在硬科技及新能源等相关领域积累了20余年的投资及技术产业化经验。发表SCI论文多篇,拥有三项授权美国半导体工艺设备及储能技术发明专利,参与编写储能专辑一部。

郑华,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副教授。IEEE PES(中国区)储能技术委员会储能市场与规划分委会秘书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辅助服务专委会秘书长(筹),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委员等。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储能技术、电力市场、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等方向。主持多项部委、企事业横纵项科研课题及其任务。2018年首创共享储能理念及其框架体系,主持新疆、宁夏、甘肃等储能规划、储能运营、控制策略等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2016年参与浙江嘉兴城市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研究等工作;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行业/团体标准5部,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参编专著3部。

钟海旺,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EEE高级会员,入选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研究方向为智能电网优化运行与电力市场。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项目4项。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等联合授予的Scopus亚太青年科学家奖,获省部级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一等奖2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担任IEEE PES需求响应工作组Chair,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 D2.53电力物联网工作组秘书,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中电联人工智能标委会委员。担任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青年编委,《发电技术》期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