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朝红,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92、1994年获山东工业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14年7月至2014年10月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高级研究访问学者,1998年至今于西安交通大学任教。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副院长、书记。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TC8)微网工作组召集人以及两项微网国际标准的负责人、国际供电会议组织(CIRED)中国国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曾嵘, 1971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
现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从事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中的电磁暂态及其防护、电磁环境与电磁测量、直流电网及其关键装备、紧凑型线路、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先后负责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973、86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直流输电国产化与特高压输电等几十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青年科技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电网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南方电网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多项科技奖励,并获首都劳动奖章。 [2]
现为IEEE senior member,CIGRE SC C3委员会中国代表, CIGRE WG C4.26 秘书长,IEC TC 22 / WG 19 委员,全国高压直流输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委员、电磁干扰专委会变电站电磁环境学组副主任委员、高压专委会高压测试技术及设备学组副主任委员,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高压电气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负责及参与输变电等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

张华民,男,1955年4月出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首席科学家。曾荣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等荣誉称号。是我国电池领域杰出专家,国际电工委员会液流电池标准负责人
研究领域为先进能源关键材料及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开发
2. 液流储能电池键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开发,液流储能电池的系统集成
3. 可再生燃料电池键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开发,可再生燃料电池的系统集成
张华民研究员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及工程应用,取得多项原创性学术成果和技术突破,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首届全国争先创新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辽宁省企业重大成果奖、中国电化学贡献奖、中国电工协会“突出贡献奖”等多项科技奖励;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和产业链;以无形资产向企业转让专利60余件,先后创立了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两个产业化企业,建成了年产300兆瓦液流电池储能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领军国内外液流电池标准制定,牵头编制了包括首项液流电池国际标准、首批锌基单液流电池行业标准在内的22项标准,引领全球液流电池技术发展,是我国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领域一位杰出学术带头人。

黄学杰,男,1966年7月生,1993年毕业于荷兰Delft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1995年在德国Kiel大学做博士后,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物理于器件实验室副主任,固态离子学课题组组长,清洁能源中心常务副主任。
主持物理所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工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求是杰出青年奖。近年来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超过10项获得授权。
以物理所N02组二十多年来核心技术为基础和联想、地奥等成立了苏州星恒,2005年中国第一条专门的大容量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生产线在苏州投产,制造的高功率、大容量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成功应用于“超越”系列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自行车和其他重点项目。物理所-苏州星恒联合承担863计划新材料和纳米专项重点课题以及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是863“十五”的三个亮点课题,参加“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正在开发的新一代储能电池技术将为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作出显著贡献。
承担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研制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已应用于氢混电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进入示范运行。

胡学浩:中国电科院原副总工程师,国家新能源研究及培训中心副主任、IEEE学会PES北京分会主席、博士生导师,曾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在美国德州大学进修约2年。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规划及运行的模型研究及计算机程序开发、核电站模拟及接入系统可靠性分析、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胡学浩负责完成的“核电站模型及中期动稳程序”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曾发表国内外科技论文30余篇,已出版译著和书籍6本,其中“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的开发及其推广应用”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胡学浩曾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于1998年被授予“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