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观点

首页 行业资讯 联盟观点 文章详情
破解储能“卡脖子”难题:多场景收益与碳核算如何量化?
在 2025-08-25 发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规模储能价值收益及碳排放评估”(2024YFE0209100)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于2025年4月1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产学研各界的专家围绕储能产业核心痛点、技术路径、碳足迹管理及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在会上指出,当前储能行业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成本评估难(技术路线多样导致成本演变路径不明确)、综合价值评估难(多场景收益难以量化)、碳排放标准国际互认难(国内外核算体系差异显著),导致储能在支持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会议围绕三大挑战展开讨论,专家们抽丝剥茧聚焦堵点痛点纷纷发表精彩观点。CNESA将专家核心观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01全球视野下,储能在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上的需求与定位

全球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政策官员冯金磊提出,根据IRENA的1.5℃温控情景预测,全球需在2050年前部署4000GW储能,其中长时储能占比超40%,储能直接贡献15%的碳减排量。

欧洲

欧洲储能协会秘书长帕特里克·克莱伦斯强调,欧盟通过市场设计和电网升级(2030年前投资5000亿欧元)破除消纳瓶颈,每年可减少310TWh可再生能源弃电(价值 230亿欧元),并推动供热储能与工业脱碳结合,而中国锂电池产业链的低碳优势可通过标准互认实现价值输出。

长时储能技术在支持欧洲实现净零排放方面,伍珀塔尔研究所卡琳·阿诺德博士指出,氢能在工业供热、长时储能领域具有潜力,但当前成本受电解槽利用率(<3000小时/年)和电力价格驱动显著。德国2045年碳中和目标下,氢电耦合系统需承担15%-20%的调峰任务,绿氢成本有望从2030年的5欧元/公斤降至2050年的2欧元/公斤。他强调,跨区域氢能供应链建设需同步解决储运损耗和基础设施投资问题。

中国

清华大学马媛强调,中国能源系统转型具有紧迫性——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30年,远短于欧美国家。通过构建包含全产业链的能源系统优化模型,到2060年,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将降至13%,可再生能源占比达87%(太阳能、风能分别占31%、29%);发电装机总量将达21年的3.2倍,其中风光装机占比超80%。储能作为关键调节手段,需纳入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模型以提升系统稳健性,尤其在提高终端电气化率、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不可或缺。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储能配置与调峰作用,中国电科院电碳协同专业总工程师秦晓辉分析指出,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储能的调峰作用将从“日内平衡”向“跨周期调节”延伸。以2030年某大区电网规划方案研究为例,配置1600万千瓦/6小时储能可使弃光率下降3个百分点,新增新能源消纳电量超400亿度。他强调,储能的技术选型需匹配应用场景:可在电网枢纽节点配置大容量长时储能,以在支撑和满足电网安全约束的前提下承担能量搬运吞吐任务;而分布式储能则侧重在配微电网层面做出电力电量自平衡贡献。

02如何构建储能碳排放评估体系及碳足迹管理体系?

欧盟新电池与废电池法规 (EU) 2023/1542 生效后,标志着欧盟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监管进入一个更严格、更全面的时代,对出口含电池产品至欧盟的中国企业产生了深远且强制性的影响。

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结合欧盟新电池法指出,储能产品碳足迹核算需覆盖“矿山到坟墓”全生命周期,他建议,企业可通过零碳产业园实现生产端减排,并利用国际标准化平台推动数据互认。

在推动碳足迹核算、认证和互认方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技术总监赵立华介绍,我国已建成首个锂电池碳足迹背景数据库,覆盖正极、负极、电解液等全产业链95%的物质种类,数据条目从1.0版的210条提升至2.0版的830条,且90%数据源于2020年后的最新工艺。数据库采用“物质流-能量流-排放流”三位一体建模,可实现电力因子动态更新,为碳足迹核算、认证及国际互认提供科学基础。未来将推动数据库在龙头企业试点应用,并加强与欧盟、金砖国家的标准对接。

在国际合作方面,英国政策俱乐部CEO伊奥娜·埃利奥特指出,欧盟新电池法虽设置碳关税门槛,但供应链本土化与技术合作需平衡,开放电池等新型储能的碳排放评估方法论共建,为中欧技术协同提供窗口。

03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如何衡量储能的综合价值(包含绿色价值)?

针对显性收益,北京清能互联CTO赖晓文分析,随着新能源配储政策退坡,储能收益将转向市场化驱动。在市场化交易机制相对成熟的省份,调频辅助服务(约占50~80%)和现货套利(约占20~30%)是主要收益来源,但各省市场化进展差异较大,独立储能收益模型面临过渡调整,难以依赖单一交易品种实现投资目标。以广东为例,现货价差仅0.1元/度,储能需依赖“一体多用”策略(部分容量参与调频,部分参与现货套利)平衡收益与寿命衰减。他建议,未来需建立容量补偿或竞价机制,参照火电标准体现储能的容量保障价值。

在评估储能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绿色价值方面,中国电科院副总工秦晓辉分析,储能碳减排评估需建立“基线对比”机制,区分与新能源捆绑场景和独立并网场景的核算差异。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提出对于光储捆绑项目,可通过绿电溯源实现碳减排效益量化,而独立储能则需依赖调度仿真模型评估消纳贡献。澳门电力顾问艾啟立分享了澳门案例:通过接入南方电网绿电和退役电池储能试点,助力旅游城市实现2050碳中和目标,凸显区域电网互联对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

国网能源研究院杨素提出,中国碳市场建设为储能带来新机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纳入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碳价有望提升,储能可积极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遴选,未来通过碳市场获利;新能源全面入市将推动 “风光储”协同交易,催生共享储能等新型商业模式。

04结语:构建“技术-标准-市场”协同的全球储能生态

本次研讨会凝聚共识:储能的价值释放需以技术创新为根基,以标准互认为桥梁,以市场机制为驱动。未来三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规模储能价值收益及碳排放评估技术合作研究”(2024YFE0209100)将聚焦模型方法共研、国际标准共建、合作交流平台共创,推动储能从“成本中心”向“价值枢纽”转型,为全球能源低碳化提供中国方案。